(相关资料图)
杨德龙 |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4月19日,近期市场风格出现了一定的切换。前期热炒的AI板块出现了多次的大幅调整,出现了反复震荡。反过来,一些前期跌幅比较大的新能源、消费板块则是出现了震荡反弹。之前我就给大家多次强调,4月份可能是市场风格切换的一个窗口。因为4月份是年报的密集披露期,在4月份大家的关注点会重新回到业绩上。作为中特估板块,今年以来表现比较突出,很多中字头股票都属于低估值蓝筹股,沉寂多年。从去年探索中国特色估值体系首次提出之后,中字头板块出现了估值回升。而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配置低估值蓝筹股,耐心等待价值回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中字头板块出现持续表现之后,一些传统的白马股大概率也会迎来价值回归的机会。今年全年经济面出现恢复性上涨趋势已经确立,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优质龙头公司业绩增长稳定,势必也会有恢复性上涨的机会。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多项数据都超预期,进一步确立了今年经济复苏的态势。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经济面正在逐步复苏。今年全年GDP增长的目标是5%,而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已经恢复到4.5%,所以今年全年实现5%以上应该问题不大。我在2023年十大预言中也讲到2023年我国GDP增长的目标就是5%以上,现在来看应该是能够实现。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同比增长3.0%,3月份同比增长3.9%,环比增加0.12%,工业生产开始逐步恢复,但是复苏力度不大。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太阳能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53.2%和22.5%,远远超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新能源仍然是各个工业行业中景气度比较高的,增长比较迅速,特别是光伏,太阳能电池的增速超过了50%,成为各个工业行业增长的亮点。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通过配置清洁能源基金来抓住新能源的机会是不错的投资策略。近期新能源板块整体的估值也回到了历史上比较低的位置,具备一定的布局价值。
消费方面,一季度出现了复苏,特别是三月份消费复苏的力度再加速,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而3月份就达到了37855亿元,同比增长10.6%,消费的增长将会带动消费白马股的回升。消费是中国经济转型受益的主要方面,而一季度消费增长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了69%左右,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所以将扩大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想尽一切办法来提振消费增速,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就业率,是今年经济出现稳步复苏的重要保障。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一季度同比增长5.1%,整体增速不高,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0.6%,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倚重于政府投资,比如基建投资,民间投资的不足建议最好由政府投资来弥补,这样能稳定投资增速。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0%,这体现出在政策面对于高技术产业还是大力支持的。
一季度经济数据的亮点在是贸易方面,虽然受到欧美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下降的影响,但是一季度我国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3%,货物进出口保持同比增长4.8%。其中3月份出口猛增23.4%,进口增长6.1%,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体现出我国出口具有比较强的韧性。货币政策方面,一季度社融增量与新增贷款均超去年同期,体现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在加大,人民币贷款是社融超预期的主要风险项,信贷“开门红”中,企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强劲增长。2023年3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幅明显扩大,体现出市场信心正在逐步恢复。从这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比较明显。当然很多人的体感可能不像经济数据显示的那么超预期,主要原因一个因为经济数据是反映国内经济实现较好恢复的整体情况,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经济恢复了较强的内生动力。而由于居民收入在过去三年出现了增速放缓,失业率出现了一定的上升,导致在一季度CPI公布之后,有些人产生了通缩的担忧。但是实际上现在经济并没有通缩的担忧,通缩是经济学的概念,就是需求持续萎缩,物价持续下跌。大家可以感受到,现在很多商品的物价都是在上涨的,特别是经常出差的人应该能体会到,现在机票价格打折比较少,很多酒店的价格也都是比较贵的,特别是热门景点,水果蔬菜等价格也是上涨的,所以通缩的提法在当前来看还是伪命题。预计今年物价保持稳定,大幅通胀和通缩的可能性都不大,这也为央行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经济复苏是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企业只有先扩大再生产,提高就业率,提高员工的工资收入,老百姓的收入才会改善。所以大家感受到的经济复苏会有一定的滞后性。从3月份信贷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7252亿,自去年8月份以来累计同比多增约5.1万亿元,显示出企业强劲的投资扩产意愿。所以今年在经济复苏的情况之下,预计就业率逐步提升,居民收入逐步恢复,这样大家对于经济回升的体感才会慢慢体现出来。消费的复苏也是逐季抬升的,而不是一蹴而就,这一点也要注意。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或者配置优质基金,不要过多的关注短期市场的波动,从中长期来抓住今年结构性牛市行情的机会,是比较好的投资策略。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
关键词: